音樂粉 > 音樂教程    > 聲樂教程 > 馬金泉談聲樂教學

馬金泉談聲樂教學

  • 人氣:465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2-05-07 11:51:22
新中國建國初期開始的聲樂界“土洋之爭”余波尚未平息,進而又引發(fā)“民族唱法”和“原生態(tài)唱法”的討論,“洋唱法”隊伍中“海歸派”和“大賽獲獎者”風靡,加之由世界經濟大潮帶來的所謂“包裝”、“炒作”之風,使得本來就不大平靜的聲樂教育界更添幾分浮躁。浮躁的表現(xiàn)之一: 首先是為追求生源的音樂類院校的重復辦學。據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音樂院系不下900多個,其中,以聲樂學生的人數(shù)最多。目前的音樂院校聲樂學習者所接受的基本上是學歷教育,面對規(guī)模巨大的專業(yè)聲樂學習大軍,有哪家音樂院校系的責任人敢擔保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哪些可行的章法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崗的聲樂教師中又有多少人獲得了高教資格證書?恕筆者妄言,有不少音樂院校根本沒有能力擔保其聲樂教學和聲樂學習質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條約束聲樂教師“將入學時唱得很好的學生,經過四五年的教育后唱得非常糟糕或導致聲帶病變”的法規(guī);甚至有人“無照”卻也把握著大學的聲樂專業(yè)管理者的要職!不少自己還沒搞清聲樂藝術的實踐和理論是怎么一回事的、根本不具備在高等音樂院校系擔當教育者的能力者,也充數(shù)于中國很多高校的聲樂教育大軍之中。試想一下,如果讓這般狀況蔓延下去、中國的高等聲樂教育豈不是瀕臨轉型于聲樂普及教育?豈不是也會導致那些真正可以成為聲樂演唱家、聲樂教育家的人才毀于這般可怕的狀態(tài)之中嗎?浮躁的表現(xiàn)之二: 一是占全國高考生比例相當數(shù)量的、盲目的聲樂學習者及其大批的盲目的家長。僅以湖南省為例,聲樂的考前培訓幾乎形成了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市場,各種各樣的“聲樂培訓中心”有如超市的連鎖店比比皆是,藝術聯(lián)考和藝術高考時節(jié),鋪天蓋地的“生源”塞滿了省城的大街小巷,各種層次和價位的聲樂教師忙得晝夜難分。加上湖南省出了不少紅遍全國的歌手,這更給孩子和家長們以極大的誘惑,在那里,持有“那么多的歌唱明星出自湖南”、“唱歌容易出名嘍!”想法的大人和孩子的人數(shù)可謂成千上萬!如果這樣發(fā)展下去,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將何以提高?中國的高等聲樂教育豈不是要倒退至過去小學水準的“唱歌課”?我們不能反對有這樣的呼聲:“問題的出現(xiàn)與音樂類院校的重復辦學、擴招(有些學校根本不是什么擴招,而是哄搶生源!)不無關系”。既是如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問,那些孩子和家長們的浮躁表現(xiàn)是否出自單方?回過頭來再看我們那些已經進入音樂院校正在或已經走上社會的歌者和那些“自學成 才”的青少年歌者,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心思不在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鉆研音樂、鉆研歌唱,而是想方設法地去尋求“被炒作”、“被包裝”及“自我炒作”。而那些為了聲樂藝術而苦苦修煉自己去大把大把地研究、琢磨中外聲樂作品的人只能是“累死不可憐,餓死活該”了。現(xiàn)在經媒體炒出的不少“歌唱家”,以其十分低下的歌唱水準長期誤導著中國對“唱歌”報以熱望的億萬老小。浮躁的表現(xiàn)之三: 中國經濟的升溫和“市場經濟”模式使得不少音樂家和音樂商(包括媒體)開始注重“經濟效益”和“經濟炒作”,一種“不甘寂寞”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使得不少聲樂家很難坐在冷板凳上研習那些藝術價值較高的聲樂作品。這些聲樂家們怨恨自己的知名度不如流行歌手那么家喻戶曉;怨恨自己所追求的聲樂藝術那么和者蓋寡;更怨恨自己演出的出場費比流行歌手低的可憐……我以為,克服和避免這種狀況的辦法,除了聲樂家們自身對所從事的事業(yè)需要樹立更大的信心外,我們政府部門的調控政策的調整和媒體導向,在誘導中國百姓對聲樂藝術的認識和對聲樂家的水準給予真實、適度的宣傳方面,盡可能地避免偏頗、誤導或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是勢在必行的。近年來,國際比賽獲獎聲樂家和“海歸”聲樂家日益增多,這對提高中國國內聲樂藝術水平和與國際接軌以及提高中國聲樂藝術在國際上的地位應該說是增加了不少光彩。國際比賽獲獎本來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它可以激勵獲獎者本人和聲樂學習者、愛好者不斷進取攀登新的高峰。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聲樂教育者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比賽專業(yè)戶”;聲樂學生不能為了獲獎只專心那幾首比賽曲目;獲了獎的聲樂者不可一勞永逸以為自己已經走到了聲樂藝術的巔峰?,F(xiàn)在聲樂“海歸”者多得形成了“海待”的局面,除了一批業(yè)務佼佼者外,其中本來在國外沒什么活干的“聲樂家”、本來在國外已經轉行干了其它營生的“聲樂家”、本來唱起來聲嘶力竭的“聲樂家”……形形色色扛著“海歸”洋外衣的歌者搖身便獲得了“專家”、“教授”、“大師”的頭銜。“崇洋”、“迷洋”和“學歷在先能力其后”的意識將中國某些音樂藝術高校在人才引進和用人機制拖進了一個令人憂心的誤區(qū)。

Powered by 音樂粉 m.156456.com 備案號:京ICP備2024095045號-19

音樂粉所有資料均為網友制作、提供或從網絡收集整理而來,僅供愛好者學習和研究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內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和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改正或刪除。